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 |《音乐研究》2024年第1期目录与摘要

音乐研究 音乐研究
2024-09-04


《音乐研究》2024年第1期

(总第224期)


目   录


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思考、路径及其理论框架

  ………… 洛  秦

“隔八相生”的历史演变

.…………陈克秀

从钦颁本到福州本、浏阳本:论应用于地方官府的国家雅乐

.…………张咏春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研究专栏



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研究导言
  ………… 傅利民

八十四调之完形与所涉问题梳解

.…………尹 蕾、刘 勇

工尺谱移调记谱与多调记谱之探析

.…………吴晓萍

《月儿高》研究

.…………贾 怡



乔建中先生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专栏



大格局下的务实、拓展和提升

 ——乔建中对“音研所”和中国音乐学术的贡献

…………项  阳


论“乔建中式现场作业”

…………黄 虎


从“口传”视角重读乔建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博特乐图


擦亮灯塔:乔建中与“左家庄学派”

…………郭 威





学术对谈



六部音乐会作品探究                                                                         

…………王姿肖、张千一、向 民




论王宁一的学术与贡献

…………杨和平





摘    要



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思考、路径及其理论框架


文◎洛 秦


摘 要:对于“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框架式思考,可从中国音乐史学科发展及其当下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思路、视角与范畴;中国音乐史学原理的探索理念、框架与愿景等三个部分加以整体性阐述。


关键词:中国音乐史学;基本问题研究;音乐史学观念及其方法;音乐史学史;中国音乐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隔八相生”的历史演变


文◎陈克秀


摘 要与“三分损益”相连缀的“隔八相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乐律学用语,意为以谐音列的三倍音为基础生律,每生律一次,从始发律到所生之律排序为八律。就其历史演变来看,首先有《天水放马滩秦简·日书》的“下八而生者,三而为二;上六而生者,三而为四”,其中的“下八而生者”即为其祖。其后,则有《汉书·律历志》所言的“八八为伍”,依孟康注,则下生为左旋顺推八律,上生也为左旋顺推八律。再后,既然“三分损益”上下相生均为左旋顺推八律,那么“八八为伍”实与一个“八”的左旋顺推无异,于是“隔八相生”就此而出,遂成为“言乐者皆知”之用语。然而,《汉书·律历志》之“八八为伍”当另有所指,即所谓“行十二辰之数”,(1×3)11=177147,或(1×2/3)11=2048/177147生十二律。如此,也说明中国古代以谐音列的三倍音为基础生律,不仅有“三分损益”,以2/3、4/3上下相生,也有以3或2/3为比率,顺着一个方向生出以五度链相衔的十二律。清代《律吕正义》对“隔八相生”重新释解为“取首音与第八音叶合同声以为之准”,也就是八度相生。其实际意义,即使“五度相生律”得到更进一步的确认。


关键词下八而生;上六而生;八八为伍;隔八相生;三分损益律;五度相生律





从钦颁本到福州本、浏阳本:论应用于地方官府的国家雅乐

文◎张咏春


摘 要:应用于地方官府的国家雅乐,以祭孔雅乐为主要代表类型。以非专业人士代替职业乐工承应特定类型的国家雅乐,导致国家雅乐在地方官府的应用遭遇一定困难。在一体遵行“钦颁本”的前提下,以元代“福州本”为代表,地方官府对雅乐的“钦颁本”采取删繁就简的处理方式;以清代“浏阳本”为代表,地方官府积极行动,丰富完善钦颁雅乐和雅乐的教、演保障机制,上述措施都保证了国家雅乐在地方的应用。


关键词:国家雅乐;钦颁本;福州本;浏阳本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研究专栏





中国乐学理论体系研究导言
傅利民


摘 要:中国乐学研究自古至今留下众多的宝藏,乐学的理论内容及方法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对过往成就一方面要认真总结、学习与归纳,另一方面更要思考乐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对于当下学科与学术意味着什么。用本土理论研究我们自己的音乐,建立乐学理论体系,推动其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普通音乐教育中全面普及与自觉运用,是我们这代音乐学人的责任。


关键词:乐学理论;体系;方法;价值



八十四调之完形与所涉问题梳解
尹 蕾、刘 勇


摘 要:八十四调是中国传统乐学宫调理论中的第一个完整体系,《景祐乐髓新经》则是第一部排列出八十四调调名的文献。它将“中管调”五均和燕乐二十八调七均相结合,构成十二均,又补齐了每均七调,在形式上实现了八十四调的完形。由于这是一项十分繁难的工作,著者也没有详细交代其思维和操作过程,所以其中尚存一些需要深入剖析的问题。通过对这些主要问题的分析梳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这部文献。


关键词:《景祐乐髓新经》;八十四调;二十八调;中管调;为调;之调





工尺谱移调记谱与多调记谱之探析
文◎吴晓萍


摘 要移调记谱和多调记谱较为普遍地存在于各种形式的工尺谱中,甚至发现有的工尺谱本中存在七调记谱的情形。通过对昆曲工尺谱、传统琵琶工尺谱、西安鼓乐俗字谱、智化寺京音乐工尺谱、河北音乐会工尺谱中存在的移调记谱与多调记谱现象予以分析,探讨移调记谱的形成原因,以及多调记谱与古代“随月用律”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以期为工尺谱研究提供案例,并对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工尺谱;移调记谱;多调记谱;随月用律



《月儿高》研究
文◎贾 怡


摘 要:中国特有的历史传统和音乐文化背景产生了声乐曲牌与器乐曲牌互易移植的现象,也存在由某一乐器移植到另一或多件乐器甚至多个乐种的情况,从而形成了“一曲多变”的乐目家族。中国传统音乐广义上的“一曲多变”,实际上应当包含由同一母曲生成多个不同子曲的乐目家族,以及一首乐曲由于不同的演绎形成的多个不同音乐形态和风格的流变版本,《月儿高》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文章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一是对《月儿高》进行历史回溯,通过多重材料厘清《月儿高》动态传承衍化的历史脉络;二是通过比较研究和音乐文本分析,探索该器乐套曲的版本特色,如何通过乐曲的底层核心骨架和文学性情节对结构的粘合,以及两个主题形象的对比,实现传统大套文曲“形散神不散”的结构力。


关键词:《月儿高》;版本比较;琵琶艺术;民族器乐曲




乔建中先生音乐学术思想研讨会专栏




大格局下的务实、拓展和提升

——乔建中对“音研所”和中国音乐学术的贡献


项 阳


摘 要:20世纪末,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进入建所以来学科建设最具活力、学术门类最为齐全、学术成果最为丰硕、社会认知度最高的时期。音乐研究所几代学者勠力奠定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使得学术思想最为活跃,这个时期音乐研究所的掌舵人是乔建中先生。他甘于奉献,以组织开拓能力和大学术格局保障了音乐研究所迈向强盛。他对音乐研究所的突出贡献和由他开创的“音乐地理学”学科,必将在中国音乐学术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关键词:乔建中;大格局;务实拓展提升;音乐研究所;音乐地理学;贡献




论“乔建中式现场作业”

  

黄 虎


摘 要:音乐学家乔建中近四十年的田野调查工作形成了具有本土研究特色和个体学术旨趣的“乔建中式现场作业”这一独特的音乐田野考察模式,其内涵可从类型、特征与价值三个方面加以论证。基于乔建中所有“现场作业”的统计与类分,对民间音乐、音乐会和其他乐域事项三类现场作业进行分析描述;基于对所有“现场作业”过程与内容的凝练归纳,总结出“乔式现场作业”的主要特征是“聆响式”“多样化”和“重访式”。“乔式现场作业”不仅为中国音乐研究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也从方法论上建立了适合本土国情的新模式,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乔式现场作业;聆响式;多样化;重访式





从“口传”视角重读乔建中的中国传统音乐研究
文◎博特乐图


摘 要:乔建中先生音乐地理学的基本理论立场,以及有关汉族山歌、山东民歌、青海花儿、两句体民歌旋律类型、曲牌论和时序体民歌等研究所运用的方法和提炼出来的相关理论阐述,体现出他对中国传统音乐口传性本质的敏锐洞察,以及对口传规律的自觉把握,与民俗学口头程式理论、表演理论中一些基本理论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关键词:乔建中;音乐地理学;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口传性



擦亮灯塔:乔建中与“左家庄学派”
文◎郭 威


摘 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杨荫浏、李元庆领导下“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开创出一套较为完备的学术体系并形成传统。及至八九十年代,左家庄时期的“音研所”在老中青三代学人共同努力下,继承传统、与时偕行、开创新局、聚合学界同人,形成了独具风范的“左家庄学派”,为当代中国音乐学体系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世纪之交,思潮蜂拥,乔建中作为时任所长,秉承杨荫浏、李元庆、黄翔鹏一脉相承的治所理念,固本培元、开放包容,以“守”“传”回应时代命题,为“音研所”的学术传统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左家庄学派;乔建中







学术对谈




六部音乐会作品探究

文◎王姿肖、张千一、向 民


摘 要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来,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不断发展。在西方专业音乐写作技法、风格、流派与中国传统文化底色下,作曲家如何博观约取、学贯中西,在成熟笔法、鲜明个性中注入东方气韵,始终是当代音乐创作的重要课题。作曲家张千一的专业学习、职业创作可通过其六部音乐会作品得以窥见,从线性写作、音高组织、技法融汇、结构观念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作曲家朴素凝练的写作中明晰个人风格,从而愈加知悉中国当代音乐创作发展的脉络。


关键词:张千一;音乐会作品;写作技法;结构观念;简洁凝练;东方气韵  





论王宁一的学术与贡献


文◎杨和平


摘 要:王宁一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音乐美学家、音乐评论家,从事音乐理论研究四十余年。他善于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汲取知识,也善于运用黑格尔哲学中的思辨性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科学方法论来解读音乐,其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不断影响着后辈学者。王宁一的音乐美学与音乐批评理论成果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中国音乐美学和音乐批评理论研究的学科发展,并对充实和提高中国音乐美学的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王宁一;音乐美学;音乐批评  



THE END

©2024 by Music Research


购买纸质期刊,请登录淘宝网“人民音乐出版社天猫旗舰店搜索。

购买电子期刊,请点击页面底部“阅读原文”,或进入“音乐研究”微信公众号“电子期刊”栏目订阅。

扫码关注我们

《音乐研究》

微信号|yinyueyanjiu_1958

投稿邮箱|yyyj@rymusic.com.cn

人民音乐出版社新媒体矩阵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乐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